2006年6月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旁听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我不是个只会罚款的交警
口述 童溪水 整理 朱乔夫

  他是一个交警,每天不折不扣地履行着交警的职责;他不是个普通交警,为交通安全,自己出资设立了全国首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交通安全奖——“溪水交通安全奖暨交通安全家庭奖”。
  从此,交通事故高发村远离了交通事故,成了省级交通安全达标村;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加入到交通安全宣传的队伍中来;他和辖区居民间也架起了“心灵相通”的桥梁。
  他,就是德清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民警——童溪水。

  你说的那个交通安全奖,今年5月30日已经是第二次颁奖了。
  我设立这个奖项是在2002年10月,因为这是在次年度对上一年度的交通参与者进行评选的奖项,所以第一次颁奖放在了2004年年初。那一次有7名交通参与者获了奖,其中有个体户,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奖品是一本证书和一套床上用品四件套。与那一次相比,今年的颁奖范围扩大了,有9个人获奖,奖品是一个能保护视力、带闹钟的多功能台灯;颁奖重点也从个人扩大到了单位,地域上则把范围从城西村扩大到了整个武康镇。
  为什么要设立这个奖呢?
  我是1997年从青海省国税局调入德清县交警大队的,半路出家。说实话,刚进交警大队时我觉得这工作挺简单的。不是吗?行人车辆违章了,你只要不徇私,依法进行教育和处罚就行了,超车、乱停放、闯红灯……这些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也都没有“技术含量”,谁都能做得好。
  不过两三年下来,我就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了。
  可以这么说,我每次认认真真地执法,被处罚人几乎都有抵触情绪,甚至有破口大骂的。他们不接受,真的不接受,无论你拿出几条交通法规,他们都认为你的执法只是为了罚款,有偏激一点的,就说我们是为了发奖金而罚他们的款。没办法沟通,每次都是在对抗中完成执法的。
  说一个还算是“文明对抗”的例子吧。
  1999年,我还只是个小民警。那天,我看见武康镇一个超市门口停了一辆比较高级的轿车,其实离它五六米远处就有个停车点,当然是违章停车了。说真的,我们平时对一些因为实在没有地方可以停车而违章停车的人还是有点同情的,毕竟设施的缺乏也是造成他们违章的一个因素。但是,这明显是为了自己方便或者说是因为懒惰而违章的,就实在没道理了。
  走过去,看看车牌,等了一会儿驾驶员还没来,我就通知拖车了。
  哪知道拖车刚刚到,那位老兄拎着大包小包出来了,见要拖车,死活不肯,还说认识我们队长什么的。嘿,我本来倒是打算耐心教育他一下的,听他这么说,我也不买账了,就说我按照规矩办,如果你认为队长会放你,那就尽管去找队长说好了。
  这样一来,他懊恼了,说“你这个小民警大概不想再干了,看我不通知你们队长收拾你”。第二天,我们队长倒真的找我了,但他说我做得对,还说一定要这样做,否则,交通管理就没办法进行了。
  虽说事情是过去了,队长也常常表扬我严格执法、不徇私情,但我却因此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关系就只能是这样尖锐地对抗吗?我知道,在派出所有很多警民关系融洽的例子,虽然交警和派出所民警的工作内容不同,但交警应该也有自己的一套沟通办法。怎样才能使我们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融洽起来呢?
  
  其实,交警还是比较注重宣传的,尤其是关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每年我们都会搞几次大型活动,比如发传单啦、广播车啦、媒体报道啦、橱窗宣传栏啦等等。但是,效果不大呀!一次在路面上搞宣传,我亲眼看见一些人刚刚从我手里接过宣传单,转身就把它扔了。
  那时,我的责任管区中有一个叫城西村的村子。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挺特殊,村道和国道相连,一出村就是国道。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城西村的交通事故特别多,从1999年到2002年的3年里,一共出了70多起交通事故,死亡5人,还有不少人致残。
  我知道,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村民、路人,还是驾驶员、违章者,谁都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来开玩笑。之所以有些人会冒险违章,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图个方便,二是侥幸心理。这样看来,交通违法行为就应该归咎于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章守法意识淡薄了。
  想到了这一点,我的思路豁然开朗——如果可以在交通行为发生之前就开展我们的工作,如果我能让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人提高认识,他们不是可以不违法、更安全了吗?我不是也可以不罚款,从而不和他们对立了吗?这应该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防患于未然”吧。
  想通了这一点,我着实兴奋了一阵子。
  接着我就开始行动了。
  2001年,我在辖区挨家挨户地进行了调查,还设计了各种调查表。开始,村民对我是相当冷漠,他们的想法让我很震动——总认为和“只会开罚单的交警”打交道,不会有什么好事。
  当时我想,也许一直以来交警执法的形式真的太单一了,总是处罚,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管”的位置上。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情况也是不能不提的,就是当时德清出现了一个设立民间奖的“风尚”。奖额虽小,感召力却很大。设奖者都是普通人。比如,武康镇个体经营户马福建,设立了“孝敬父母奖”。乾元镇74岁的退休老人朱天荣,2001年起每年出资1万元设立了一个“天荣环保奖”,事迹还上了美国的《读者文摘》。35岁的退伍军人刘志国,2002年自费设立了“志国拥军奖”,已有80多人次的德清籍现役优秀军人及其家属获奖……像这样的民间奖有10来个,每个都是名声在外,社会效应真的太大了。
  因此,正当我为如何拉近与村民的距离、用什么样的宣传方式才能深入人心而感到束手无策时,这些民间奖给了我启发。如果我也设立一个“童溪水交通安全奖”,自己掏钱奖励那些遵守交通规则的优秀个人,不是可以起到奖励一人、带动一片、遏制交通事故的作用吗?而且,还可以通过评奖的宣传告诉大家,遵守交通法规是一种高素质、是一种美德,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002年10月,我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了“溪水交通安全奖暨交通安全家庭奖”,交巡警大队教导员、上柏中队中队长、城西村村支书、安全监督员和村民代表等各界代表组成了“溪水安全交通奖监督管理委员会”,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5~10名获奖人。
  你看,这是我们的“奖励实施细则”,已经是第四稿了。参评的对象为“本年度无交通违法行为,未被交警和交通管理部门滞留、暂扣、吊扣、吊销驾驶证及记录、记分、罚款和应由本人负主要交通事故责任的机动、非机动车辆驾驶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积极维护和宣传交通安全的交通参与者”。
  考虑到2000元基金可能太少,2004年10月,我又追加了3000元,这样,奖励基金的总数就有5000元了。每年奖品发放后基金形成的金额缺口,由我个人出资,补足到5000元为止。

  现在,这个奖已经评了两次,获奖面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当初刚设立时,我对这个奖能不能受村民欢迎却不是很有把握。应该说,一些获奖者本身对这个奖的推广是功不可没的。
  城西村有个叫王小六的安徽来的外来务工者,做铝合金门窗加工,人很爽快,在同乡中威信也高。我试着和他商量,请他担任城西村外来务工人员的交通治安义务巡逻队队长,顺便也宣传宣传我设的这个奖。
  没想到王小六一口应承了下来,而且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十几名安徽、贵州来的务工人员在城西村的各条道路上义务巡逻,不计报酬,不讲条件。
  王小六这个人真的很热心,不但进行义务巡逻,还常常帮我一起宣传交通法规,协助我进行交通管理。一次,一名外来务工人员被村民的摩托车擦伤了,只是一点皮外伤,他却不依不饶,一定要让村民赔不少钱。因为要求太高,村民也不答应,两人就僵持着,几乎要打起架来。
  我到场后,也觉得很难处理。事情不大,我又不好说某某一定要赔多少钱,如果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反而会惹出更大的矛盾。这时我想到了王小六,没想到他只用方言三言两语就搞定了。后来我才知道,王小六是这样和同乡说的:“这么小的事情如果这样僵持下去,民警的工作会比较难做,也会让这里的村民误认为安徽人不讲道理。”
  嘿嘿,他还真是会做工作。有了他,村里的治安交通状况大为好转;他还注意收集交通治安信息,及时反馈给我,让我“耳聪目明”。总之,王小六在我们交警和外来务工人员之间起了很好的协调作用,稳定了这些特殊群体,我真的很感激他。
  所以呀,他理所当然就获奖了。而且不止一次,一共颁了两次奖,每次都有他的份。
  在获奖者中,有的是常跑长途的专职司机,有的是骑摩托车的企业职工,有的是普通人力三轮车工人,还有的是驾校教练员。虽然职业不同,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仅自己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创造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这也正是我设立这个奖的目的。现在,城西村已经连续4年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了,而且还被省公安厅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评为“省级交通安全达标村”。
  除了设立“溪水交通安全奖”外,我还请350多名小学生在村道两旁的居民院墙上漆写了百米“交通安全宣传书画廊”,用警句、标语、漫画的形式,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内容直接用画儿表现出来。那些天,过往路人都驻足过来观看,大家觉得这样的宣传方法很好。

  他人眼中的童溪水
  在德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教导员姚勤勇的眼里,童溪水是个不折不扣的有心人、好心人。
  姚勤勇告诉记者,童溪水还立过公安系统个人二等功,获得过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湖州市“十大优秀青年”、湖州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湖州市“优秀人民警察”和德清县“十佳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在短短6年间,童溪水资助了12名生活贫困、需要帮助的人。
  1999年,童溪水从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讲的是青海省一名派出所所长6年前因公殉职后,遗属生活十分困难,当地公安局虽多方奔走,但因贫困牧区财政紧张,仅解决了基本生活费用,烈士子女的就学费用一直未能落实。童溪水当即从工资中拿出300元钱寄给当地的公安局转交,和那对小姐弟结为了扶助对子。自1999年以来,他定期给那两名烈士子女寄去学费,累计已有3000余元了。
  现就读于湖州师范学校外语系的姜赞娣是德清人,她父亲帮人拆房时摔死了,当时正读初三的她几度产生过辍学的念头。1999年4月,童溪水从团县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向她伸出了援手。现在,两人建立了兄妹般的情谊,童溪水提供的每学期400元的资助从未间断。
  还有现就读于德清上柏中学的贫困生黄某、辖区交通安全村中几位孤寡病患老人、素不相识的患病儿童,都先后得到过童溪水的无私资助。